使用 Yew 框架與 Server Side Rendering,為個人網頁改版
這篇文章,將會盡可能的 從我過年後混亂的記憶中回想這兩個月 記錄我改版個人網頁的過程。
本文篇幅長,可善用 Ctrl+F 或 Command+F 直接跳到您想了解的部分
本文用到的一些框架與技術的連結:
如果你現在用的是電腦或 iPad 瀏覽本頁,你所看到的畫面是利用 Client Side Rendering,瀏覽器直接執行由 Yew 框架編譯出的 WebAssembly 所產生的。
如果你現在用的是手機瀏覽本頁,你所看到的畫面是利用 Server Side Rendering,由我自架的 Server 執行 Axum 框架,搭配 Yew 框架的
ServerRenderer
所渲染出來的。
需求確認
最初這個網站,只是為了要交大學的網頁設計課作業,上網找模板修改之後做出來的,模板本身並沒有提供太多功能。
然而最近看到越來越多人使用 Medium 或 GitHub Pages 搭建自己的 Blog 作為技術分享的平臺,我也有些心動,想要將我個人寫在 GitHub Repository 的 Markdown 放到網站上讓人直接查看。
以下是我自己想要實現的一些功能與目標:
- 將個人網頁從單頁式的 HTML + JS ,利用前端框架轉換成 SPA。
- 將我寫在這裡的文章整合到這個網頁中,作為 Blog 與技術文的分享區。
- 避免重寫文章內容或變更格式。
- 不架後端與資料庫,壓低運維成本。
選擇技術
框架
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做全端系統的公司,利用 Angular 跟 Spring 框架做前後分離的系統給企業或政府單位,所以自己對前後端架構與系統架設都有一定的了解。
在評估要使用什麼框架的時候,當時正在學習 Rust 的我偶然間找到了 Yew 框架,熟悉的語法和幾乎不需要用 JavaScript 這兩點,深深的打動了我。
我對 JavaScript 可說是又愛又恨,用 JS 寫一些小專案或 Prototype 可以快速成型。但自從接觸 Rust 之後,JS 的 coercion 等特殊特性帶來的 Runtime Error,以及 Error 後的天書 Error Message 真的讓我難以忍受。
「那 TypeScript 呢?」
首先是 TS 雖然是 JS w/ Type,但其底層依然是那個噁心的 JS,我自己就曾在 Angular 遇到過「看起來型別都沒問題,實際 run 起來卻噴型別有錯」的狀況。
還有
any
這個型別真的是被濫用到不可思議,我之前的工作與其說用 TypeScript 寫前端,不如說用 AnyScript 寫前端,完全喪失利用 TypeScript 的意義。最近有計劃要改用 strict mode TypeScript,我新工作也都是用 NodeJS(我好想換 Deno 😂),可能未來等我學的差不多了,會再寫一篇爬坑記錄吧。
(這段的 TL;DR:我不喜歡 & 不熟 JavaScript,但我並不排斥使用它)
反正這個網頁並沒有時程壓力也沒有語言要求,剛好也藉由這個機會學習更多知識。
Markdown
我原本以為可以用 GitHub Pages 產生出來的畫面,套個 iframe 來實現,但經過我多次實驗,外層的網頁似乎是沒辦法對內層的網頁進行太多的設定與美化。
就當我準備開始閱讀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Spec 寫 Parser 時,逛 crate.io 時看到了 comrak。
詳細的讀過說明文件與範例之後,發現使用方式還算簡單,所以就確定使用這個 crate 了。
平台
舊版的個人網頁放在 GitHub Pages 上,網址則是我自己跟中華電信買的,並利用Cloudflare 作為 DNS 與 Proxy,為了就是要盡可能降低成本。
(GitHub Pages 跟 Cloudflare 不用錢,網址一年 NT$800 但一次多買幾年有打折)
當時的想法是成品編譯出來之後,應該還是可以像傳統網頁一樣上傳,所以想要繼續沿用。
後來我才發現坑有點多……
將舊網頁轉換成 SPA
如果想要看原始碼的話,這邊有 Before 跟 After 可以參考,但我不推薦直接複製裡面的 Code 來用(自學 Rust 新手上路 - 指上路半年多 - 寫的不怎麼好,歡迎 PR)。
在轉換的過程中,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,尤其 Yew 又是一個非常新的框架,在功能還沒有完全 Stable 的情況下,常常有 Breaking Changes 導致 StackOverflow 的回答無法用在新版 Yew 上。
我用的 Yew 版本是 0.20,首先照著 Yew 的文件把專案架好,接著開始爬坑。
第一個坑:既有的 JavaScript 套件沒有被包進成品中
如果原有的網頁有利用 JavaScript 套件(如 Bootstrap 之類的排版類套件),那麼你有以下幾種做法可以用:
- 去找套件有沒有 Rust 版,然後改寫。
很不幸的是,用 Rust 寫前端的生態還不夠完善,幾乎沒有套件會專門為 Rust 寫 crate。 - 利用 Trunk(Yew 推薦採用的工具,用來編譯與開發用)的
data-trunk
標籤,提示 Trunk 在編譯成品的時候要順便把 JS 文件複製進去。
詳細的參數可以參考這裡。
在處理 JavaScript 的時候,需要特別注意 JS 執行的時間,有些套件需要等到畫面完全渲染完之後才被載入,遇到這種狀況,可以直接將其從 index.html
中移除,並在程式中新增一個 function component,讓其跟著 WebAssembly 一起載入:
#[function_component(MainScript)]
fn main_script() -> Html {
return html! {
<>
<script src="/assets/js/main.js"></script>
</>
};
}
第二個坑:我要怎麼實現 onclick 事件之類的操作呢?
由於 Yew 是透過編譯成 WebAssembly 來實現 Web API 的存取,如果要做與 API 相關的操作,會需要多安裝兩個套件:wasm-bindgen
跟 web-sys
。
這邊以實作 <button>
的 onclick
事件為例:
<div class="col-md-12 text-center" style="padding-top: 2em;">
<button type="submit" class="button button-a button-big button-rouded">
<span class="ion-social-twitter">Twitter</span>
</button>
</div>
-
先把 HTML 改寫成 Yew 的
html!
macro 支援的格式html! { <div class="col-md-12 text-center" style="padding-top: 2em;"> <button type="submit" class="button button-a button-big button-rouded"> <span class="ion-social-twitter">{"Twitter"}</span> </button> </div> }
-
接著把
onclick
DOM 事件透過 Callback 加入 HTML 中,這邊接受一個 closure。html! { <div class="col-md-12 text-center" style="padding-top: 2em;"> <button type="submit" class="button button-a button-big button-rouded" onclick={ move |_| { link_click("https://twitter.com/mingchang137"); }} > <span class="ion-social-twitter">{"Twitter"}</span> </button> </div> }
-
實作 closure 中用到的 function
fn link_click(link: &str) { let document = window() .expect("Window not found.") .document() .expect("Document not found."); Location::set_href(&document.location().unwrap(), link) .unwrap_or_else(|_| error!("Can't set_href.")); }
-
這邊用到了 Window, Document 跟 Location 三個 Web API,所以我們需要在
web-sys
crate 開啓相關的 featureweb-sys = { version = "0.3.60", features = ["Window", "Document", "Location"] }
以上兩個坑爬完之後,花了一點時間,我就成功的把原本 500 多行的 HTML 成功拆成多個區塊了,整體流程還算簡單。
由於之前有看過 React 的專案,所以對於這種類似 JSX 的寫法也不會感到太陌生。
接著就要挑戰把 GitHub 的文章搬到網頁裡了!我事先先利用套件中有的元素搭出了一個簡單的 UI(就是你現在看這篇文章的 UI),正式開始本次改版的重頭戲。
Yew Router
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 Server Side Rendering,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,Yew Router 沒辦法用在 SSR 環境下。
由於我們會需要區分頁面需要顯示的內容,在選擇文章到顯示文章內容的頁面之間也會需要傳遞參數
所以我們需要利用Router進行路徑的指定
-
把
yew-router
加到Cargo.toml
中yew-router = "0.17"
-
在
main.rs
中建立一個 enum#[derive(Clone, Routable, PartialEq)] enum Route { #[at("/")] Home, #[at("/blog/:article_filename")] BlogArticle { article_filename: String }, }
BlogArticle
的網址中有指定參數article_filename,用來傳遞 Makdown 檔案名稱。 -
接著建立一個新的
function_component
,並將上一步建立的Route
enum 加入#[function_component(App)] fn app() -> Html { return html! { <BrowserRouter> <Switch<Route> render={switch} /> </BrowserRouter> }; }
-
指定 Yew 的 Render 渲染 Router
fn main() { yew::Renderer::<App>::new().render(); }
-
建立
switch
method,搭配 match-case expression 就能根據網址動態切換頁面了fn switch(routes: Route) -> Html { return match routes { Route::Home => { todo!(); } Route::BlogArticle { article_filename } => { todo!(); } }; }
實現 Blog 文章列表
Blog 必不可少的元素,除了文章之外,還會需要文章列表方便用戶點選文章閱讀。
文章列表中,我認為至少需要出現文章名稱和文章更新時間,而要真的拿到 Markdown 檔案,並轉換成 HTML,則還會需要用到原本的 Markdown 檔名。
原本的想法是利用 GitHub 的公有 API 進行解析,但由於文章名稱在 Markdown 的第一行,要單靠 GitHub API 拿到所有文章的標題,就算不去考慮用戶端設備的的性能,在尚未選擇文章名稱的時候,就把所有文章下載回來解析也不是個好做法。
最後我透過在文章那個 Repository 多放一個 JSON 存放這些訊息,只要需要取得文章列表就過去撈那個檔案就行了。JSON 格式是這樣的:
[
{
"name": "文章名稱",
"date": "1970-01-01T00:00:00Z",
"url": "FILENAME.md"
}
]
在 GitHub 要拿到原檔,如果是在 Public Repository 中,只需要運用下面這個網址就行了:
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把我替換成用戶名/把我替換成 Repo 名稱/把我替換為 Branch 名稱/把我替換成文件名稱(含副檔名)
那麼就開始實作吧!
-
把所有會用到的 crate 加到
Cargo.toml
中在選用其他 crate 以前要先確認是否能正常編譯到
wasm32-unknown-unknown
target,避免寫了 Code 之後發生無法正常編譯的慘劇serde = { version = "1.0.151", features = ["derive"]} # 用於反序列化,要加上derive feature才能在struct上直接利用Serde的derive macro serde_json = "1.0.91" # Serde的JSON實現 time = { version = "0.3.17", features = ["macros", "serde", "formatting", "parsing"] } # 用於解析JSON裡的時間 wasm-bindgen-futures = "0.4" # 由於我們不希望block住畫面的渲染,在取用API的時候會使用async進行處理,這個crate提供了在WASM中執行Future的方法 gloo-net = "0.2" # 用於發送Request
-
接著將 JSON 要反序列化的目標 struct 做出來
這邊利用了 Serde 的 derive macro,並指定利用 time crate 內建的 ISO 8601 進行時間的反序列化
#[derive(Deserialize)] struct ArticleData { name: String, #[serde(with = "time::serde::iso8601")] date: OffsetDateTime, url: String, }
-
從 GitHub 取得文章列表 JSON
// 利用Yew的State,當被取用的時候執行 let article_data = use_state(|| vec![]); { let article_data = article_data.clone(); use_effect_with_deps( move |_| { let article_data = article_data.clone(); // 透過wasm_bindgen_futures的spawn_local function執行Rust的Future wasm_bindgen_futures::spawn_local(async move { // 使用gloo_net的get method取得JSON let mut fetched_data: Vec<ArticleData> = Request::get( "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USER/REPOSITORY/BRANCH/JSON_FILE.json", ) .send() .await .unwrap() // 由於內容是JSON,利用json method反序列化 .json() .await .unwrap(); // 這邊是我的需求,我怕我JSON填錯順序😂,所以在反序列化後將Vec重新排序 fetched_data.sort_by_key(|x| x.date.clone()); // 改成降冪排序,比較符合使用邏輯 fetched_data.reverse(); // 將整理好的Vec塞回 article_data.set(fetched_data) }) }, (), ) }
-
將取得的資料做成
Html
物件(因為有多筆,所以最後會是Vec<Html>
),透過將 Markdown 檔名加到網址中,作為超連結的參數傳給下一頁進行解析// 由於資料不止一筆,所以對article_data進行迭代 let blocks = &article_data.iter().map(|data| { return html! { <div class="col-md-12"> <div class="work-box"> // 組合網址,這邊透過Yew Router實現參數的取得 <a href={format!("/blog/{}", &data.url)}> <div class="work-content"> <div class="row"> <div class="col-sm-12"> <h2 class="w-title">{&data.name}</h2> <div class="w-more"> <span class="w-ctegory">{"文章"}</span>{" / "}<span class="w-date">{&data.date.date()}</span> </div> </div> </div> </div> </a> </div> </div> }; }).collect::<Html>();
-
最後在外層 HTML 中把
{blocks.clone()}
塞進文章選項的空位中就完成了。
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to HTML
實現文章列表後,開始實作 Markdown 轉 HTML 的部分
-
把必要的 crate 加到
Cargo.toml
去comrak = "0.16" #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to HTML web-sys = { version = "0.3.60", features = ["Window", "Document"] } # 用於變更網頁title
-
建立 struct,一個用於接收參數,另一個用於存放文章標題與內文
#[derive(Clone, PartialEq, Properties)] pub struct Props { pub article_filename: String } #[derive(Clone, PartialEq)] struct BlogArticleContent { title: String, content: String, } // 內容要等到檔案從GitHub下載回來之後轉換成HTML才會被顯示出來 // 這邊先為文章標題跟內文做個預設值,避免用戶看到完全空白的畫面 impl Default for BlogArticleContent { fn default() -> Self { BlogArticleContent { title: String::from("文章載入中,請稍候......"), content: String::from("<p>無法載入?請檢查網路環境,或<a href=\"mailto:[email protected]\">與我聯繫</a></p>"), } } }
-
將文章從 GitHub 下載回來,並將 Markdown 轉換為 HTML
// 一樣使用use_state,當被取用的時候執行 let blog_article_content = use_state(|| BlogArticleContent::default()); { let blog_article_content = blog_article_content.clone(); let id = props.id.clone(); use_effect_with_deps( move |_| { let blog_article_content = blog_article_content.clone(); let id = id.clone(); // 透過wasm_bindgen_futures的spawn_local function執行Rust的Future wasm_bindgen_futures::spawn_local(async move { // 使用gloo_net的get method取得JSON let response = Request::get(&*format!("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USER/REPOSITORY/BRANCH/{}", id)) .send() .await .unwrap(); let fetched_data = response // 由於我們這邊接收的是Markdown,不需要反序列化 .text() .await .unwrap(); // 判斷是否成功(HTTP Status 200 OK) if response.status() == 200 { // 將拿到的資料根據換行符號做成迭代器後收集成Vec<&str> let collected_data = fetched_data.as_str().lines().collect::<Vec<&str>>(); // 這邊我是預設將第一行作為文章的標題,所以將第一行拆開,如果失敗的話顯示載入失敗的訊息 let split_data = collected_data.split_first().unwrap_or((&"載入失敗", &["請回上一頁"])); // 把Markdown的標籤去掉 let title = &split_data.0[2..]; // 透過Web API取得Document,並將文章標題放進Title let document = window() .expect("Window not found.") .document() .expect("Document not found."); // 將文章標題放進Title Document::set_title(&document, &[title, Document::title(&document).as_str()].join(" - ")); // 將資料寫進新的BlogArticleContent中 blog_article_content.set(BlogArticleContent { title: title.parse().unwrap(), // 利用comrak提供的markdown_to_html_with_plugins function,將Markdown轉成HTML content: markdown_to_html_with_plugins( // 由於前面把Markdown拆成Vec<&str>了,需要先把文章組合回來 split_data.1.join("\n").trim(), // 這邊指定轉換的選項,可以根據需求自行選擇,連結:https://docs.rs/comrak/0.16.0/comrak/struct.ComrakOptions.html &ComrakOptions { extension: ComrakExtensionOptions { strikethrough: true, table: true, tasklist: true, superscript: true, ..ComrakExtensionOptions::default() }, parse: ComrakParseOptions { smart: true, ..ComrakParseOptions::default() }, render: ComrakRenderOptions { github_pre_lang: true, unsafe_: true, ..ComrakRenderOptions::default() }, }, // 這邊指定轉換時需要使用的插件,這邊我選擇使用自帶的Syntect Syntax Highlight,連結:https://docs.rs/comrak/0.16.0/comrak/struct.ComrakRenderPlugins.html &ComrakPlugins { render: ComrakRenderPlugins { codefence_syntax_highlighter: Some(&SyntectAdapter::new( "base16-ocean.dark", )), }, }, ), }) } else { // 當文件沒有被正常的取回,顯示錯誤碼跟錯誤訊息 blog_article_content.set(BlogArticleContent { title: String::from(format!("錯誤代碼:{}", response.status())), content: String::from(format!("<p>請確認網址是否正確,網路環境是否暢通<br>如有疑問請<a href=\"mailto:[email protected]\">與我聯繫</a></p><p>{}</p>", fetched_data)), }) } }); || () }, (), ); }
-
在標題空位插入
{&blog_article_content.title}
-
在文章空位插入
{Html::from_html_unchecked(blog_article_content.content.clone().into())}
取得的文章內文雖然是 HTML,但型別是
String
,我們在塞入文章內文的空位時需要使用Html::from_html_unchecked()
function 進行轉換
發佈到網際網路上
寫到這邊,所有想要實現的功能都已經實現了,把所有 Rustc 輸出的問題都修正好之後,利用 trunk build --release
成功的包出了網頁(在 dist
資料夾中),接著就能像一般前端框架包出來的成品一樣,上傳到伺服器或網頁代管服務去了。
當我上傳到 GitHub Pages 時,卻發現……
由於 GitHub Pages 會根據網址的路徑分配給不同 Repository,所以會先行攔截我組合給 Yew componment 的參數,導致 Routing 出錯,GitHub 回傳 404。
這個問題雖然有 Workaround,但我自己測試時發現,這會導致一些 App 沒辦法正常取得網頁的內容,最後考量到使用者體驗跟管理的方便性(還有 SSL 的問題),我就將網頁直接移到 Cloudflare Pages 去了。
就當我以為這件事圓滿結束的時候,預期外的狀況發生了:我的 iPhone 12 mini,卡在載入中頁面長達 10 分鐘載不進去……
性能不夠 & 網路不穩的救世主 - Server Side Rendering
還記得前面為文章的標題跟內文設定預設值嗎,還好有設定,要不然估計又會被當 Bug(嘆
吃瓜群眾:Rust 不是很安全,bug free 嗎?啊哈哈哈哈
有鑑於 Apple M1 的小老弟 Apple A14 都發生了卡住的問題(這好歹是兩年前的最強手機晶片啊……),這問題實在是非常的嚴重,必須儘快解決。
其實我之前在舊公司寫前端時就常常遇到這問題,明明程式都沒問題,local run 也都沒測試出問題,一給客戶在網路不穩的環境下測試就噴一堆莫名奇妙的錯。
根據我的測試,只有我從我老爸接收的 Asus Zenfone 2(CPU 是 Intel Atom 那支)是因為未知的相容或性能原因而無法載入頁面,其他都是網路不穩導致的。
好笑的是,我直接用 M1 MacBook Air 跑 QEMU 模擬出來的 amd64 Windows 10,性能還比某些手機好,我真的是沒看懂為什麼。
在我們寫前端的時候,通常都會採用 CSR (Client Side Rendering)模式進行設計,將所有的前端程式編譯成 JavaScript 或 WebAssembly,再交由客戶端瀏覽器裡的引擎(V8、JavaScriptCore 或 SpiderMonkey)執行,進行 API 的呼叫或資源的下載。
這種做法相較於普通的網頁有著「不易形成用戶體驗割裂」的好處,但壞處也很明顯:太吃用戶的環境了。
程式邏輯越來越長,需要傳輸的程式大小就會越大,執行時需要接收的資料也會越來越多,就以我自己寫出來的個人網頁,WebAssembly 就有 12.4 MB,再加上其他圖片、字體等檔案,加一加也有高達 25 MB 的文件需要傳輸,在網路環境正常的情況下 25 MB 不需要多久就能全部載下來,但如果是移動式設備就不好說了。
這時候,有些腦筋動得快的人就想到了:那如果網頁在伺服器端就已經渲染好,傳到客戶端的資料是不是就可以變少/簡單呢?
Server Side Rendering,應需求而生。
SSR 有一個好朋友叫 Static Site Generation(SSG),其做法是在編譯成品時就先把靜態網頁編譯好,這樣就不需要再做運算了,這個比較適合用在靜態網頁上,不在本文的範疇中。
實作 Yew 的 Server Side Rendering
如果想要看原始碼的話,這邊有 SSR 版 可以參考
首先要先說明,由於 Server Side Rendering 本質上就只是把原本要透過 JavaScript 或 WebAssembly 在客戶端執行的程式改成在伺服器端執行,對於伺服器端的硬體需求會比 Client Side Rendering 還要高,不適合用在需要大吞吐量的場景中。
Yew 在 0.20 的時候發佈了 Server Side Rendering 功能,這邊是他們提供的文件。
要提供 SSR 服務的話,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:
- 自己的伺服器,我去 AWS Lightsail 開了一個 US$3.5/month 的 instance
- 會用 HTTP Server Framework,這邊我使用的是 Axum
- 如果有用到 Web API,要想辦法找到替代方案,或者利用
use_state()
強制 Yew 把邏輯放到前端執行
滿足以上條件之後,我們就可以開始把 CSR 程式轉換成 SSR 了。
-
把 crate 加到
Cargo.toml
去,將 Yew 的 feature 改為ssr
並 移除yew-router。yew = { version = "0.20.0", features = ["ssr"] } axum = { version = "0.6.4", features = ["query"] } # Axum Web Framework,這邊可以換用自己喜歡的框架,Yew提供的範例是使用Warp axum-extra = { version = "0.4.2", features = ["spa"] } # Axum的補充套件,由於我們要提供SPA網頁服務,這邊需要用到特殊的SPA Router提供靜態文件的存取 tokio = { version = "1.24.2", features = ["full"] } # Tokio非同步 reqwest = { version = "0.11.14", features = ["json"] } # HTTP Client,用於呼叫API
Yew Router 本身使用 WebAssembly 存取 Web API,在 SSR 環境下是不能被使用的,一執行就會Panic,所以必須將其移除。
-
在
main.rs
中將 main function 替換成 Axum 的 Server// 由於Axum基於Tokio實現,所以我們需要透過Tokio的macro來標註main function #[tokio::main] // 注意這邊要加上async async fn main() { // 設定IP與Port let addr = SocketAddr::from(([0, 0, 0, 0], 80)); // 由於我們需要讓前端網頁可以存取靜態資源,所以利用SpaRouter建立assets的Router let spa = SpaRouter::new("/assets", "assets"); // 開始設定Axum的Server,將IP與Port bind進去 axum::Server::bind(&addr) // 建立一個新的Router .serve(axum::Router::new() // 由於無法使用Yew Router,這邊我們利用Axum的Router重新實作routing .route("/", get(home_page)) .route("/blog/:article_filename", get(blog_page)) // 別忘了把剛剛設定好的SpaRouter加進來 .merge(spa) .into_make_service() ) .await .expect("Server startup failed."); }
-
由於 Yew 透過 SSR 方式渲染後,並不會將
index.html
的內容一起渲染出來,我們需要手動製作一個 method 處理// 由於Axum也有Html這個struct,我們直接在這邊指定crate // 當然,也可以使用as keyword把Axum的同名struct bind成其他名字 async fn page_assembler(content: String) -> axum::response::Html<String> { // 透過Tokio提供的function取得文件 let index_html = tokio::fs::read_to_string("index.html") .await .expect("failed to read index.html"); // 以body標籤作為目標,把index.html切成index_html_before和index_html_after兩部分 let (index_html_before, index_html_after) = index_html.split_once("<body id=\"page-top\">").unwrap(); // 這邊將參數中的String push進index_html_before後,再將index_html_after push進去,組合成完整的網頁 let mut index_html_before = index_html_before.to_owned(); index_html_before.push_str(content.as_str()); index_html_before.push_str(index_html_after); // 組合完,回傳Html物件 axum::response::Html::from(index_html_before) }
-
建立兩個頁面(home 跟 blog)的獨立 function
// 這個是主頁的GET API會使用的function // 將Yew ServerRenderer產生出來的HTML,放到上一步製作的page_assembler製作成完整的HTML async fn home_page() -> impl IntoResponse { page_assembler(ServerRenderer::<MainApp>::new().render().await).await } // 這邊和上面的做法一樣,多了參數 async fn blog_page(Path(article_filename): Path<String>) -> impl IntoResponse { // 由於我們需要將參數傳入componment中,所以需要用with_props()搭配closure將參數傳入 page_assembler(ServerRenderer::<BlogApp>::with_props(|| Props{article_filename}).render().await).await }
到這邊,Server Side Rendering 就設定的差不多了,由於我們要直接在 Server 端執行, 所以可以不需要利用 Trunk 進行編譯,直接 cargo run
即可執行。
這邊要特別注意,要將所有使用 Web API 的邏輯都換成替代,或利用 use_state
將其強制改為在 Client 端執行。
這邊以上面的「從 GitHub 取得文章列表 JSON」為例,以下是改寫為 SSR 可用的版本:
async fn fetch_article_data() -> Vec<ArticleData> {
// 透過reqwest crate,取得JSON
let resp = reqwest::get("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ming900518/articles/main/article.json").await.unwrap();
let mut fetched_data = resp.json::<Vec<ArticleData>>().await.unwrap();
fetched_data.sort_by_key(|x| x.date.clone());
fetched_data.reverse();
fetched_data
}
// 改為使用use_prepared_state,並改為使用async的closure
let article_data = use_prepared_state!(async move |_| -> Vec<ArticleData> { fetch_article_data().await }, ())?.unwrap();
要注意的是,由於我們這邊使用非同步的 function 進行 Html 的產生,Yew 提供了 HtmlResult
type
利用這個 Type 才能正確的對渲染時出現的問題進行錯誤處理。
接著,我們就將處理好的網頁部屬到伺服器去,並測試一下結果吧!
後記
如果你成功的看到了這邊,恭喜你已經把這篇文章看到最後一部分了。
在學習 Rust 的過程中,我對 Rust 的特性感到興奮,並想繼續使用下去的理由如下:
-
在其他語言寫 code 容易遇到的各種問題,因為 Rust contributor 對於記憶體安全的追求,而在 Safe Rust 的世界中幾乎不存在。因為這些特性,我也省下了許多維護成本。
-
Rustc 與 Clippy 的錯誤提示雖然容易勸退初學者(笑),但幾乎都是有用的提示,可以靠著 Compile Error 作為學習語言的方式(也就是「編譯器教你寫Code」)。
-
Rust 是一種系統語言,本身足夠底層但也不會過於複雜,為其帶來了更多運用場景。在這篇文章中作為前端語言,也是我接觸 Rust 之前從未想過的用途。
在這次將 Rust 用於網頁前端開發的過程中,雖然坑真的挺多(主要是生態不完全,文件數量也不多),但在作出成品的當下,也讓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所使用的程式語言是多麼的強大與萬用。
雖然我目前在職的公司並沒有採用 Rust 作為開發語言,在業界也非常難找 Rust 的工作(Cloudflare 大概是我看過開最多 Rust 職缺的非區塊鏈相關產業企業,等我國軍 Online 結束之後想去試試看 😂 ),但我也有我能做到的事情:將我的經驗與開發過程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。
期許未來 Rust 能繼續發展,成為被大眾所廣泛運用的程式語言。